9999js金沙老品牌(中国)有限公司

企业年金是谁的大礼?

来源:WWW.TRUSTSZ.COM 时间:2004-05-21

  企业年金无疑是一份大礼,但在中国还弄不清到底是谁送给谁的礼物。

  今年4月23日,周五。经过长期酝酿与协调,《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以下简称《年金基金试行办法》)终于面世。而就在 
20天前的4月2日,带有框架性的《企业年金试行办法》(以下简称《试行办法》)也刚刚颁布。曾有预测说,企业年金将要发高烧。但事实上,市场只是随之出现了低热。

  也许在过去的10年中,中国人对企业年金有过很多期望:政府希望用它缓解社会保险压力,企业想靠它钓住优秀员工,个人更指望它能给自己带来安定的晚年。但是,接着是更多的失望,以至于当企业年金最近“精加工后再次出炉”时,依然没有引起全社会足够的关注。但专家普遍认为,这两个《试行办法》大大拓宽了中国通往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之路。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第二支柱,企业年金的市场化、规范化运行初步得到制度保障,企业年金进入资本市场也有了合法身份。

  已经有人注意到,《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是银监会、证监会以及保监会向混业联合监管迈出的第一大步。企业年金当前并非市场焦点,但只要一动,就能搅起多个金融子市场的水花。选择从这里来试水联合监管,既不会给金融市场带来地震,也能得到多市场联动的第一手信息反馈,足见中国金融监管水平在日渐提升。

  然而耐人寻味的是,近来金融界热谈企业年金,而作为主角的企业界却表示还看不清。这多少让人感到,中国的企业年金市场已陷入主角兴趣泛泛,全靠金融机构“隔山打牛”的尴尬。前不久,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所副所长郑秉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在目前我国‘大社保’的制度框架下,金融机构将是我国企业年金下一步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

  这听上去多少有些怪异,因为企业年金的最终受益者是雇员,其次是雇主,而他们中的多数都不会在近期染指企业年金。这就如同大幕拉开,舞台灯下不见主角,却见后台一群人正在费力把主角往台上推。但这一切在郑秉文看来都很正常。“作为后发国家,企业年金市场的发展必须是政府推动。”他说。

  ■三缺二

  中国的金融改革,都是倒逼出来的,企业年金也不例外。请看以下两组数字:

  1. 中国社会老龄化趋势提速:据世界银行统计,2000年中国人口中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比例为10.2%,2010年将达到12%,到2026年这一比例将达到18%。20年后,全世界将有1/4的老人集中在中国。

  2. 全国基本养老保险面临支付危机: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险研究所所长何平透露,1980年,全国平均每13个职工养1个退休人员,1990年达到6∶1,现在为3∶1。由此造成的养老保险基金支付缺口急剧扩大:1998年缺口为100多亿元,2002年扩大到500多亿元,预计到2010年将达到1000多亿元。

  眼下必须要做三件事:调整退休老人的收入结构,降低政府在养老保险中的责任,做大养老保险的盘子。而能够产生一举三得之功效的手段,首选增加企业在养老保险中的作用,同时发挥资本市场在筹资以及资金增值中的作用。在郑秉文看来,最好是靠金融机构的先期进入来引导企业年金的需求,坐等原始企业需求已经不可能了。而中国企业的年金最初的寂寞10年,便印证了他的这一说法。

  1991年,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国发[1991]33号)。文件中指出:“国家提倡鼓励企业实行补充养老保险,并在政策上给予指导。此后,国务院又先后在4个关于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文件中提到“国家提倡、鼓励企业建立补充养老保险”,但一直没有出台专门的法律法规文件。

  当政府的推动更多地体现在姿态而非实质举措上,企业又承受着基本养老保险的沉重压力时,企业年金的概念还没走出雏形期就已成了“鸡肋”。

  就这样,广义上的企业年金在中国磨蹭了近10年。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0年对我国城镇企业建立企业年金制度现状的调查中,全国只有5%的城镇企业职工建立了企业年金。

  到了2000年,《国务院关于印发完善城镇社会保证体系试点方案的通知》(国发[2000]42号)首次明确提出了“企业年金”的概念,并规定我国企业年金“实行市场化运营和管理;即企业年金实行基金完全积累,采用个人账户方式进行管理,费用由企业和职工个人缴纳。企业缴费在工资总额4%以内的部分,可从成本中列支。”

  该《通知》对于未来中国企业年金的发展方向作出了界定,并且开了税收优惠的先河,当时最先闻风而动的是金融机构。博时基金立刻与社会保障部合作,推出来厚达209页的报告《中国企业年金制度与管理规范》。但直到今天,中国的企业年金市场仍然无法走出实验室的小天地。

  郑秉文分析道,中国要发展企业年金,需要三个必备条件,但至今仍是三缺二。

  第一个条件:要大幅降低基本养老保险在整个养老保险体系中的比例。

  按照劳动与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险研究所所长何平的阐释,中国养老金制度改革的目标是由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企业年金制度、个人自愿储蓄这三个支柱搭建的大平台。具体目标结构是:基本养老占30%,企业年金占50%,个人储蓄占10%;长远趋势是将个人账户与企业年金整合,清理统筹外项目,纳入企业年金。但现有养老保险制度的覆盖范围只包括国有企业和单位,资金全部由国家和企业承担,而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替代率高达85%左右。如此大的资金压力,让企业失去了参与企业年金的动力。

  第二个条件:要颁布一套制度,让市场参与各方有章可循。

  可以说,中国的企业年金市场之所以长期发展缓慢,最直接的原因就在于制度缺位。随着4月份两个《试行办法》的先后出台,中国企业年金市场第一次有了比较系统的制度规范。但第二个条件也才只满足了一半,因为无论是框架性的《企业年金试行办法》,还是操作性的《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对企业年金运作的一些细节问题尚没有做出进一步规范。

  第三个条件:市场参与各方都因利而动。这里的各方参与者主要是指政府、企业、金融机构、咨询机构等。然而这第二条件也是只满足了一半。首先,此次两个《试行办法》没有财政部的影子,让人感觉到国务院对此有保留态度;其次,没有更具诱惑力的税收优惠刺激,企业普遍缺乏动力;再次,企业年金咨询目前在国内基本是空白。

  但郑秉文对三缺二并不太以为然,因为“政府和金融机构毕竟已经动起来了”。接下来要看作为主角的企业啥时大动,怎么动。

  ■坐等税收优惠?

  两个《试行办法》让企业年金市场的利益各方都感到有些失望。因为在两个法规中,都未涉及关于列支渠道、税收优惠等问题。

  如果说众多金融机构的预热可以推动企业年金相关运作机制的进一步就位,却难以大面积催生企业参与年金计划的需求。因此,某基金公司企业年金业务负责人指出:“这个市场是否能够真正发展成熟,衡量标准在于是否有税收优惠政策推出。”

  目前,我国关于企业年金税收优惠制度的唯一政策依据,是在2000年国务院42号文中关于4%税前列支的规定。但这一政策的执行,目前还仅限于在辽宁省地区试点。对于其它地区的企业来说,可用于员工福利的费用只能列支在福利费项目下。当福利费总额不超过工资总额的14%时,可以在成本中列支,免除33%的企业所得税。

  但实际上,企业用于企业年金的金额通常比较大,难以纳入福利费项目,因而必须交纳企业所得税,个人还需交纳个人所得税。因此,对于雇员和雇主而言,企业年金计划的吸引力将大打折扣。

  据美国SunGard公司中国区总经理史格特·苏德伯介绍,美国的养老保险体系在1970年代前后曾面临过危机。但也正是在那之后,1974年9月2号国会通过了《雇员退休收入保障法案》,规定凡由这个账户所产生的投资收益或亏损等不确定性风险,完全由雇员自己承担。对雇主来说,这种养老金计划不会带来风险。雇主所要做的,只是每年定期向雇员的这些账户投入一定量的资金。自此,美国的养老保险体系开始了从由雇主承担责任的“待遇确定型计划(DB)”走向由雇员自行承担风险的“缴费确定型计划(DC)”。

  可以说,是DC计划拯救了整个美国的养老金体系。现在,DC计划已经基本撑起了美国的养老金大厦。但如果美国政府没有在1980年代初又适时做了税法改革,完善了401(k)计划,就不会调动起雇主与雇员的双边积极性,也不会有美国今天蓬勃发展的养老基金。

  在此不得不详谈的是美国的401(k)计划。

  401(k)计划起源于1980年代初税法修改、相关免税条款的出台。其名称来自美国《国内税收法案》第401(k)节,它允许职工将一部分税前工资存入一个储蓄计划,积累至退休后使用。在此基础之上,一种新的养老金计划-“401(k)”开始出现,并受到了广泛欢迎。

  为提高企业及其员工储蓄养老的积极性,美国国内税法规定,企业员工向401(k)账户的缴款在规定限额内可在税前扣除,享受延迟纳税待遇。此外,401(k)账户中的投资收益可以累积投资,在最终提取之前不征收资本利得税。只有当员工因退休或其它原因开始从401(k)账户提取款项时,才需要就上述缴款及收益缴纳相应的资本利得税和个人所得税。

  401(k)条款的规定,实际上是鼓励企业员工为退休养老进行储蓄投资的一种福利政策。为了“钓”住员工,企业雇主想尽办法让他们参与401(k)计划,通常会向他们提供相当于员工自身缴款25%~100%的搭配缴款,以增加企业薪酬方案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搭配缴款在规定限额内同样可以享受延迟纳税待遇。

  从1990~2000年底,通过401(k)计划积累起来的资产已由3850亿美元迅速增加到17120亿美元,年均增长18%,占整个美国养老计划的比重从1990年的9.2%增长到将近15%。到2000年底,美国已有超过30万家企业、4000多万名企业员工参与了401(k)计划,对保障企业员工的退休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

  ■看完了美国的,中国的戏又该怎样唱呢?

  在去年的“中国企业年金财税政策与运行”课题成果发布会上,何平曾明确指出:如果政府能在税收方面让出几千亿元的利,企业年金的建立将分散和转移政府在基本保险上面临的压力,可能会让财政少支出几万亿元的基本养老基金。

  为了证明这个观点,何平算了一笔账。假定从2003年起,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企业普遍建立起企业年金制度,企业年金积累在未来20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9%,总积累额就将达到4.75万亿元。国家在缴费和投资回报两个环节免税,累计减税总额在2020年将达到9480亿元。这表明,国家每减少1元税收,可使企业年金增加5元的积累。

  遗憾的是,税收优惠需要劳动与社会保障部以外的政府机构全力配合,而财政部对此仍未表态。对税收政策抱太大希望已不现实,企业对参与企业年金计划也就不那么急切了。

  据管理咨询公司翰威特新近公布的《中国企业年金市场调查报告》显示,虽然超过70%的被调查企业都表示有提供企业年金计划的打算,但真正为员工提供企业年金者仅占30%。需要指出的是,此次参与调查的400家企业中,超过80%是外资企业,其中上海企业占了52%。如果把报告结果推广到整个中国,30%这个数字必然要大打折扣。

  但对于这个数字也是仁智各有所见。对金融机构来说,它们对那70%也抱有浓厚兴趣。

  ■画饼之争

  目前,人们所想望的中国企业年金市场还近乎是一张画出来的饼,但是,各类金融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从这个阶段就开始了。因为当它能成为真饼时,带来的利益确实很诱人。

  按照《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第八章《收益分配及费用》规定,金融机构担任企业年金受托人、账户管理人、托管人以及投资管理人,可分别获得相应的费用收入(具体收费细则详见配文)。

  虽然目前几项管理费收入合计最高比例也不过1.8%,但是企业年金的市场容量和发展速度蕴藏着巨大投资机会。专家分析,未来企业年金每年的增长规模将会达到1000亿元,在2010年总规模将达到1万亿元,2030年达到1.8万亿元。

  如果按照这样的规模、这样的发展速度和1.8%的管理费收入比率计算,每年中介服务机构可以从年金增量资金中获利18亿元;在2010年以后,每年年金市场可以为中介机构提供超过180亿元的收入。更加吸引金融机构的是,企业年金是一种长期资金,比较稳定;追求安全性甚于回报率,操作风险相对较小;由企业发起,获取成本小于公募基金。

  ■无怪所有的金融机构对此都虎视眈眈!

  到目前为止,在中国有限的企业年金市场中,保险公司是最大的赢家,并且积累了大量客户资源和产品经验。截至2003年,国内保险公司经营的退休金类产品已达110个。产品包括传统的团体年金保险和个人年金保险,分红团体年金产品和分红个人年金产品以及万能保险和投资连结保险。

  在探讨这背后的契机时,泰康人寿保险公司副总经理马云分析道:首先,保险公司已经开发了符合企业年金产品形态要求的基金式产品,如投资连结保险产品;其次,保险公司通过对寿命的精算,可以设计出终身年金保险产品,还可以附加意外、健康保障,保证个人终身的财务稳健;此外,在IT系统、销售和客户服务等方面也具备优势。

  在保险行业,领头羊当属中国人寿以及平安寿险,势头最猛的则是后来者太平人寿。

  2003年夏,平安和中国人寿分别与中国电信集团公司正式签署了企业年金保险框架总协议,两家保险公司以统谈分签的形式,成为中国电信集团总公司下属各省分公司唯一指定的两家企业年金的受托人和账户管理人。此次的企业年金统括计划约在8亿元规模。在此之前,平安已经拿下中国移动通信集团的企业年金业务。美国著名的金融IT联邦——SunGard公司中国区总经理史格特·苏德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说,国外养老保险基金的发展轨迹,也几乎都是保险公司占有最初的先机,而以后,最大的饼却基本被银行和基金切走。为此,SunGard在面对这块在中国将起的新市场寻找合作伙伴时,首先看中了在保险业和银行业都有相当资源的高伟达集团。目前两家正在合力打造中国企业年金高端核心业务系统。

  相比起保险公司开始把自己武装到牙齿的优势来,其它金融机构显然是落后了。但这并不妨碍基金公司自信地认为,自己在企业年金市场拥有最强的后发优势。虽然当前,以博时基金、融通基金等为代表的基金排头兵的企业年金业务还基本停留在研究阶段,然而,作为资深企业年金专家的何平,一直对博时基金在企业年金市场研究中所做的贡献赞不绝口。

  据博时公司负责人介绍,自2000年开始,博时就分别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上海证券交易所、《中国劳动保障报》社以及国外机构等单位合作,完成多项研究报告。其中包括《中国养老保险基金测算与管理》、《对全国社保基金投资与风险管理的建议》、《保险资金中基金连锁产品的设计与分析》以及《中国企业年金制度与管理规范》等一系列有关养老基金投资管理及风险控制问题的专题研究报告。为此,博时在资金上、人力资源上做了大量投入。基金公司瞄准的,主要是企业年金受托人以及投资管理人。

  证券公司也是企业年金市场不可小觑的一股力量。据悉,申银万国、海通、国泰君安、华夏、大鹏、湘财、银河等十几家券商已经从上海企业年金发展中心分得了理财蛋糕,而湘财、国信、大鹏等3家券商则在为深圳企业年金中心理财。争取成为区域性社保资金和企业年金的投资管理人,是许多券商今年调整资产管理业务的战略重点之一。

  由于企业年金委托人与受托人之间的信托关系,信托公司成为企业年金受托人中最顺理成章的人选。由于基金本身就是标准化了的信托产品,国外的养老保险基金才有了今天的波澜壮阔。但国内的信托业正面临业务定位不清的尴尬。所以,真正在企业年金领域有所动作的似乎只有中信信托投资有限公司。

  据了解,1999年,中信集团开始在集团内部实行企业年金方案,中信信托投资公司负责管理其相关业务。2001年,在劳动与社会保障部的提议下,中信信托引进、更新系统,作为企业年金信托模式的试点之一开始运行,瞄准的是账户管理人和受托人。中信如能获准成立金融控股集团,无疑将会给其高调进入企业年金市场带来更多资源。

  在企业年金的这张大饼中,受托人的利益最大,因此各金融企业会为此打破头。但是,如果说到企业年金资金的托管人,银行则是天然人选。尽管这块饼没有受托人的饼大,但它近乎是块独食。然而,银行似乎还不仅仅满足于托管人。

  2003年5月,招商银行正式成立了企业年金管理中心。今年3月20日,招商银行与美国国际集团(AIG)旗下的友邦保险就合作发展中国企业年金业务在北京举行签约仪式,双方的合作将主要涉及企业年金账户管理、资金流向的监控以及年金投资。中国工商银行新近也专门成立了企业年金部。已经有券商表示,“银行一动,我们碗里的肉肯定要少了。”

  ■什么是第一桶金?

  尽管众多金融机构在企业年金市场的竞争已经渐趋激烈,但现在看来,在企业年金市场挖到第一桶金的,却未必是金融机构。按照目前两个《试行办法》的规定,现有金融企业必须在机构设置、人员配置以及IT系统上进行相关改造和投入,才能没有障碍地参与市场竞争。而要想达到盈亏平衡甚至盈利,则有待于市场规模的增大。

  针对企业年金市场的规则制定,郑秉文坦言:“我们在考虑企业年金配套环境的时候,当时首先想到的是资本市场本身的素质问题。”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他却发现,企业年金市场的许多初始环节尚属空白。而率先填补这些空白的,将成为中国企业年金市场最早的受益者。

  ■企业方对于企业年金的认识存在空白

  作为企业年金计划的发起人,企业的主要职责是制订年金方案、按规定缴纳企业年金基金、并定期免费向受益人和监管人提供年金方案、财务报告等信息。其中,制订年金方案、确定方案内容是非常重要的。

  实际上,目前真正了解企业年金及其相关运作模式的企业可以说是少而又少,能够独立完成企业年金计划的企业则更加凤毛麟角。设计企业年金计划是一项相对专业的工作,仅凭企业自身完成,难免出现纰漏,并且成本比较高。这时候,企业需要相关的咨询服务。

  能够填补这个空白的,是包括保险公司、基金公司在内的众多金融机构。他们大多对企业年金市场觊觎已久,从事相关研究的时间也比较长,有一定的专业人才储备,能够为企业提供必要的咨询服务。但这种服务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客户的年金基金,收费与否尚无定论。

  无疑,只要能够提供相关咨询业务,则一定能够从中获益。翰威特管理咨询公司是国际知名的人力资源管理咨询公司,也是美国最大的独立账户管理人。该公司企业年金业务负责人谌槟介绍,虽然企业对于开展年金计划尚存疑虑,但是都非常渴望了解,该公司近期开展的一系列相关培训在市场上颇得好评。受此鼓舞,翰威特针对企业而开展的企业年金计划咨询筹备也已在紧锣密鼓之中。

  ■企业年金核心业务系统存在空白

  企业年金的核心业务系统主要是账户管理系统和投资管理系统。目前,虽然银行、保险公司的IT系统都具备了比较强大的账户管理功能,但是能够适应不同业务运作主体、不同投资要求、不同客户群、不同养老金产品、不同雇员福利类型而提供多种产品及服务的账户管理系统还几乎没有。聪明的IT厂商已经瞄准了这个机会。

  中国人寿最大的IT服务提供商高伟达公司日前正式宣布,该公司已和著名的金融系统公司SunGard结成伙伴关系,将SunGard公司企业年金管理软件引入中国。高伟达图谋“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抢占中国企业年金IT市场的最高端。

  另据苏德伯介绍,SunGard拥有能广泛支持多个不同国家、不同养老保险业务模式的技术和经验。“我们的养老金管理系统是世界上少有的能把DB和DC养老保险计划都集成在一个平台上进行综合管理的系统。现在,全球9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个项目都运作在我们的系统之上,该系统管理着包括将近6000万个参与者的各类养老金计划,其中美国联邦政府一只最大的退休金计划便运行在我们的系统之上,仅此单一计划的参与者就达到550万人。”

  看来,在中国的企业年金市场边上,已站满了帮助送礼的各类服务人员,围满了分切中介画饼者。现在大家最关心的是——礼物什么时候能做好?受礼者什么时候能出现?从以上的分析可以发现,别人都无能为力了,还是要政府为此再多努把力。

  ■企业年金和企业年金基金

  ■ 企业年金 

  就是通常所说的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它是企业在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并按规定履行缴费义务的基础上,根据国家政策自愿实施的一种补充性养老保障制度。这一制度安排在明确企业出资的前提下,也鼓励个人负担一部分费用。企业和个人缴费实行基金完全积累,采用个人账户管理,实行市场化管理运营。个人账户归个人所有。职工流动时,个人账户基金可以随同转移。

  ■ 企业年金基金 

  是指根据依法制订的企业年金计划筹集的资金及其投资运营收益形成的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基金。

  DB计划与DC计划

  ■ 待遇确定型计划(Defined Benefit,简称DB计划)

  雇主主要负责缴费并全权负责在资本市场对其投资增值的事宜,不管盈亏,都要按事先基本确定好的固定数额来支付给雇员退休金。1973年发生石油危机以后,资本市场的滑坡为绝大多数雇主带来了财政负担,使相当一部分陷入危机。

  ■ 缴费确定型计划(Defined Contribution,简称DC计划)

  一种完全积累类型的退休金计划,由雇主和雇员共同缴费,雇员自行决定投资方式(主要通过基金管理公司)。雇员退休时领取到的养老金完全取决于其个人账户内以往的缴费及其投资收益。

 
  与DB相比,DC型计划的最大特点是将资本市场投资收益的风险分散在雇主和雇员双方的身上,从而减轻了雇主单方面的责任。

 
(xintuo摘自数字财富)


关闭本页   打印本页
Baidu
sogou